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我校八位教师携研究报告参加中国高校第四届教学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2022/07/15   点击量:

 

我校八位教师携研究报告参加中国高校第届教学    

学术年会    

2022年7月1-2日,中国高校第四届教学学术年会在线成功举办。本届年会的主题为“教学学术:从学习成效到学生成才”。来自全国84所高校的430名高等教育学者、教师和教学发展人员齐聚云端,共话教学学术。本届年会聚焦于创新驱动战略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深度探讨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活动与策略。年会共安排了2场大会报告、4场主题报告、11个分会场的研究报告。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杨芳、大湾区环境研究院吕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淑更、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承江红、美术与设计学院李琨、土木工程学院燕乐纬等6位老师在分会场做了研究报告分享,法学院段陆平、生命科学学院熊文婷等2位老师分享了研究海报。我校参会教师均由学校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推荐,他们都是广州大学第三届教学学术论文评比产生的优秀论文作者。截至今年,我校在第一、二、三、四届全国高校教学学术年会上共有14人作大会分享发言,4人作分享海报,其中1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  

   

   

   

   

   

   

   

我校6位教师在线分享研究报告  

                                                              

我校教师分享内容    

1.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对学习力的影响研究一基于 G 大学的调查分析  

杨芳 (发言)  

简介:学习共同体作为实现社会化学习的有效途径,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力。调研结果表明,加入学习共同体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毅力没有相关性,但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总体学习力的提升有着显著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学习力,在建构学习共同体时应做到明确共同的学习目标和愿景、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定位、建立便捷的交互平台、发展个性化学习共同体以及降低学习共同体的负面影响以提升学习力。  

   

2.水污染控制工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李淑更 (发言)  

简介: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从基础概念到理论再到工程设计的全系统引导。依托在线开放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让同学们通过线上内容的学习,自测和完成相关讨论、作业等环节,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充分了解同学们线上学习的情况下,精心组织线下教学,积极开展教学互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实现。  

   

3.基于 MOOC 平台+雨课堂的学生评价机制的探索﹣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承江红 (发言)  

简介:过去对学生学习评价和预警的方法一般是由学生线下的学习情况决定。随着线上学习平台的广泛应用,单一使用线下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已不能满足需要,且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借助MO0C平台+雨课堂的教学数据统计,将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数据和学生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实现对学生期末学习成绩的预测。依据人工智能理论,建构一个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学生学习预警与评价系统,既可以依据该系统的数据整合给老师提供期末评价需要的平时成绩,又可以在学期中期对学生学习成绩做出预测,达到预警效果。  

   

4.大学小班研讨课建设实践与后教学期学生创新成效一以广州大学小班研讨课建设实施为例  

吕来 (发言)  

简介:教学是高校最根本的基础性工作,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全面提高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小班研讨课的实施是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举措。文章剖析了新时代大学建设实施小班研讨课的必要和误区以及小班研讨课的主要特征与其建设实施的基本准则。结合广州大学小班研讨课的建设实施实例,系统探讨了新时代小班研讨课以“学而思”为双核心强化的“学生中心”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和师生全互动全参与的教学方式,并分析了小班研讨课“后教学期”学生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效。倡导新时代大学小班研讨课建立“后教学期”学生创新意识和活动跟踪反馈机制,积极发展和探索教育新形态进而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出色完成大学人才培养使命。  

   

5.高校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李琨 (发言)  

简介:高校教育的核心本质已从教学中心转移到学习中心,如何构建高校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指标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课题。通过高校教育相关群体的实证调研数据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成效指标体系包括社会道德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项准则和23项指标。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未到达社会预期,高职院校的人文社会类专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存在落差,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有待优化。研究结果可为高校教育评估方案改革及提升高校学生学习成效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6.基于知识建构与问题探究的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燕乐纬 (发言)  

简介: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是教育部自上而下倡导、各高校积极采用的新兴教学模式之一,但部分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与预期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出发,讨论了以问题探究串联线下与线上,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过程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其在“材料力学”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  

   

7. “免疫学”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的多样化教学应用初探  

熊文婷 (海报)  

   

8.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思考  

段陆平 (海报)  

   

   

文案:贺钰涵  韩磊磊  

图片:贺钰涵  韩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