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杏坛高光 |专业优势融会贯通,师生共进创新促学——记第二届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得者《世界文明史》教学团队

发布日期:2022/09/19   点击量:


杏坛高光 |专业优势融会贯通师生共进创新促学    

——记第二届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得者《世界文明史》教学团队  

引言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上,刘春杰老师团队(成员包括外国语学院刘春杰、马占明以及人文学院陈永祥)荣获中级及以下组三等奖  

以教学为根,以学生为本刘春杰老师团队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跨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学史鉴今,在此次教学创新大赛上展示了教学实践成效和创新点,真正做到改革先行,攻克难关勇于创新,在学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事业上发光发热    

     

结合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刘春杰老师认为,大学的历史课教学应该与高中历史课有所不同,不能仅停留在讲历史故事和历史进程,应该担负起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重任,融入跨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学史鉴今。  

在她的教学设计中,创新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多种能力、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等素养,结合学生的外语专业优势,利用历史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的教学创新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术研究等能力都有所提高,我们的课程公众号已经发布40多篇中英双语学术议题研究成果,视频号发布10多个调研视频,我们师生的感受都是累并快乐着。”  

     

   

刘春杰老师在比赛现场  

     

教学创新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任课教师愿意为课程和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好教学创新。”刘老师为了本次比赛,做了充足准备,从第一轮授课就着手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现在仍然在改革和创新的路上。她表示,三年多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参加这次竞赛的准备,当然,竞赛获奖只是对前一段教学付出的一个总结,未来仍要继续努力。  

在谈及准备过程中的一些困难时,刘老师表示文科类课程参加教学创新竞赛有着明显的劣势,即技术创新优势不足。“报校赛的时候,我犹豫过要不要参加,担心第一轮就被PK掉,不过想到我一直鼓励学生参加比赛、申报项目,我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所以就报了,哪怕失败也要尝试。”刘老师说道。在访谈中了解到,比赛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时间不足的问题、录课过程中的困难、创新汇报的设计等,对此,刘老师表示有困难就想办法克服,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极致。刘老师取得的硕果,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支持,她补充道:“我的团队中有两位资历丰富的教授,非常感谢他们在科研方面给了我无私的支持。”  

     

刘春杰老师正在接受采访  

     

师生共同进步比赛促进教学    

     

我在广州大学已经工作20多年,见证了学校全面的进步和快速提升,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也在一直提升自己。  

博士毕业后,刘春杰老师加入到《世界文明史》教学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怎样提升这门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如何将课程打造成师生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基于此,她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看到学校的教学创新比赛通知时,我仅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想看一看自己的创新做法是否能够得到认同,更想通过比赛把课程建设好,将教学创新做得系统和科学。”在谈及参赛原因时,刘老师说道。“从校赛到省复赛、决赛,学院的领导和同事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教发中心为参赛教师组织的多次专家培训和指导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次比赛的收获是很多的,收获最大的是我对教学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课程改革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回顾本次教学创新赛,刘春杰老师表示自己受益匪浅、收获颇深,虽然在漫长的备赛过程里有苦有累,在紧张的参赛过程中也状况频发,但好在自己将困难逐一化解唯一的遗憾是自己还未达到参赛时立下的目标。我的目标是战胜21名选手,结果只战胜了19名选手。我已经知道了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未来我会继续建设课程,希望能有机会弥补这次遗憾。  

   

   

刘老师在课堂上  

   

     

奋进为人才,创新增水平    

2021-2022间,刘老师一共参加了2个比赛,每一个都是持续半年的时间,需要用很多时间去准备资料、备赛,同时的课很多,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除了备课、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准备比赛刘老师对此表示:虽然累,甚至有时到凌晨才离开办公室,但能有机会参赛,任何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参加比赛,与学校共同进步,自己很愿意和老师们分享相关的教学与比赛经验。  

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兼具知识、能力和爱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建设离不开学生的支持,教学创新应以学生为中心。刘老师赛后感悟颇深,她说:通过这次比赛,认识到了课程建设的不足,看到了差距,同时也为课程建设找到了方向。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创新是手段,人才培养是目标,当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时,我们的教学创新才能是成功的。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不论过程多么艰辛,相信结果一定是美好的。  

   

   

在采访的最后,刘老师说:我想感谢一直鼓励和支持我参赛的学院领导和老师们!感谢团队内两位资深教授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感谢教发中心领导和老师们精心筹备比赛和组织培训!更要感谢英语系2020级修读《世界文明史》的学生们的支持!感谢他们在风雨交加的寒冷冬日参与录课!成绩是我们学院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获奖课程成员简介    

主讲人    

   

刘春杰,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俄语语言文学学士和硕士、国际关系博士。承担本科生课程:俄语、中俄关系等。学术研究兴趣为篇章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和俄罗斯研究,曾在《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当代外语研究》、《俄罗斯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和《俄罗斯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辑教材3部,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1  

团队成员    

   

马占明,外国语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曾在阿拉伯国家留学多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数十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多部,主持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五项。马教授代表作有:  

1.《清真释疑研究》,载《回族研究》,2011年第3期;人大报刊资料复印《宗教》卷2011年第06期全文转载。  

2.《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与马图里迪教义学派初探》,《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六期;人大报刊资料复印《宗教》卷2014年第02期全文转载。  

3.《塔哈维及其教义学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五期。  

4.Islamic Theology in Muslim Chinese Writings: Qingzhen Shiyi of Jin Tianzhu as an Example,IIUM,Islam in Asia, July 2011, Vol.8, No.1.  

5. Chinese Scholarship in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Quran, London University,Journal of Qur’anic Studies, 2014,Vol.6  

6.《清真释疑研究》,中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月。  

7.《伊斯兰教法中非理性因素研究》,阿拉伯文,埃及高校出版社,201412月。  

   

   

   

陈永祥,人文学院、十三行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近现代中外关系史、民国电影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参著3部,在《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历史教学》《民国档案》《安徽史学》《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湘潭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州市社科联课题1项、广州市教育局课题1项,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1项、广东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  

   

供稿:任毅    

图片:任毅 孙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