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杏坛高光 |“开放式探究”构筑教与学创新共同体——记广东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课程《咨询心理学》及其教学团队

发布日期:2022/09/19   点击量:

杏坛高光 |“开放式探究”构筑教与学创新共同体

——记广东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课程《咨询心理学》及其教学团队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我校孙楠老师团队(成员包括教育学院孙楠、聂衍刚、杨文登、窦凯)凭借着对教育的满腔热爱与对教学艺术的仔细钻研,在广东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中级及以下组三等奖。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多年以来,孙楠老师团队秉承学生中心,目标导向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开放式探索”的教学模式,构筑教与学的共同体,此次获奖也是团队厚积薄发的成果。

 

 

 

直击痛点,锐意创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大,社会上对于心理咨询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全国300多所高校也开设了《咨询心理学》课程,然而目前的《咨询心理学》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和前沿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较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孙楠老师团队提出了PROBE五步探究教学法”。

PROBE五步探究教学法”是孙楠老师团队此次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创新点。“PROBE五步探究教学法”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习的高阶性,基于“创新性教育理论”而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即提出问题(Problem)、探究学习(Research learning)、开放交流(Open communicate)、最佳讲授(Best lecture)和拓展延伸(Expend)。老师会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同时鼓励学生们在课上课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利用案例来开展同学们的讨论交流,老师则精心备课,将最新研究和学科进展带入课堂,呈现最佳讲授,并在课后使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提升。

PROBE五步探究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引领的模式切实地击破了传统《咨询心理学》课程中学生主动性和探究性不高的痛点,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挑战性;此外多种形式的拓展方式有助于学生们巩固知识,锻炼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同心协力,携手同行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本次广东省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集众多优秀的教师,竞争十分激烈,而孙楠老师团队却仍能从中脱颖而出,斩获中级及以下组三等奖的好成绩,孙楠老师认为这与团队成员多年来的共同努力是脱离不开的。

孙楠老师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创新点——“PROBE五步探究教学法”就是由聂衍刚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历经初步探索、模型构建,再到团队建设与推广运用,在这四个发展阶段中逐渐形成的,在《咨询心理学》这门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此次获奖也正是团队厚积薄发的成果。除此之外,孙楠老师回忆道,“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给予我的帮助、鼓励和支持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动力。”

 

充满热爱,保持激情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孙楠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要对教学保持热爱与激情,只有对教学充满热爱与激情才能推动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初孙楠老师就是怀抱着对教学的热爱与学习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此次大赛,大赛持续的时间很长,中途孙楠老师的压力也很大,但孙楠老师仍然凭借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激情坚持了下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了许多,“这次大赛给我最大的启示,一是与学生们的互动仍要加强,二是要推进新媒体与教学的融合”“其他老师都很优秀,学习到了很多他们的教学方法”。

此次比赛对于孙楠老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新的开始。在未来,孙楠老师会继续提高自己在课程中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并与团队携手继续完善教学项目,尝试将PROBE五步探究教学法”推广到其它课程,扎实推进教学创新。

 

参赛教学团队简介

 

 

孙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心理学博士;暨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硕士。现任心理学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咨询师培训导师;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导师MedicineApplied Neuropsychology: Adult 等期刊审稿专家。

研究领域与成果:课题组主要采用ERPs、行为实验相结合的技术记忆的消退模型,探究成瘾行为的前提、条件和维持因素。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心理学报》发表成瘾神经机制论文1篇,恐惧记忆消退论文4篇,Medicine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并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青少年成瘾药物使用的干预

 

 

聂衍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广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教育学院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与成果:集中在儿童青少年积极人格、心理健康与辅导、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学生发展指导等。曾在《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Journal of Adolesc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Aggressive Behavior》《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曾获第四届、五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年)、二等奖(2016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

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20余项

 

 

窦凯,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行为决策课题组负责人;本科创新班导师,广州大学第十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年度科研学术新锐(20182019)。同时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经济心理学专委会和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委会()委员、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广东省学生发展指导高中联盟副秘书长、《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心理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

研究领域与成果:课题组主要采用ERPs、基因技术、行为实验、纵向追踪设计探究青少年非理性决策(冒险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与神经机制以及人类合作行为的促进与维持机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Current Psychology》《心理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荣获亚洲社会心理学会2019Misumi最佳论文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主持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杨文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循证社会科学联盟副秘书长,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Theory & Psychology》、《心理学探新》等期刊编委。长期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13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出版《循证心理治疗》《循证心理健康服务》等专著译著10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等课题近10项,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教学方面,主持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心理学史》,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循证心理健康服务研究》,首届广州大学广州良师(教学新秀)及第六、七届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指导学生获多项省级奖励与项目。

 

供稿:钟逸  孙楠

图片: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