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基本情况
戴一菲,1983年11月出生,文学博士。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
2002.9-2006.7 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
2006.9-2009.7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文艺学古代文论方向)
2013.7-2017.6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古代文学诗文批评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诗歌与图像关系研究
主要讲授课程
《文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概论》
发表论文(按时间顺序)
1. 《唐代“凌波”“生尘”步态形塑及其诗画互文》,《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独立
2.《文集校笺见笃实,诗画融通出新裁》,《文艺研究》,2020年第1期,独立
3. 《唐代孤舟送别诗意与后世孤舟送别图》,《文艺研究》,2019年第3期,独立
4.《唐代山水诗的兴盛与山水在绘画中的表现——兼及“游春图”中山水的“淡出”》,《学术研究》2017年第12期,独立
4.《唐诗中的隐逸传统与高士图的流变》,《学术研究》2016年第6期,独立
5.《“以古为律”与“故人具鸡黍”图像》,《文史知识》2016年第6期,独立
6.《〈高士图〉中的“魏晋风流”》,《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3期,独立
主要项目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唐诗诗意在文人画中的呈现与嬗变
2018年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历代唐诗诗意题诗辑要注释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生态与唐代诗歌综合研究(第一参与人)
获奖
2020年广东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
2019年人文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迎难而上 全力备战
“谈到这次省赛,第一感受是‘难’。”戴一菲老师梳理了自己从校内选拔赛中胜出到参加省赛的一段充满挑战的经历。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次能力的大比拼。一方面,本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省赛初选的材料准备时间非常有限,参赛教师需要在十天左右的时间里提交十份完整的参赛作品;另一方面,戴老师所在参赛小组的专业囊括文学、艺术、新闻等,参赛人员基数大,竞争最为激烈,参赛作品筛选的入围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拿出满意的参赛作品,放下手边的一切事情、全力备赛成为了戴一菲老师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学校配备的教练团和学院领导、文艺学教研室老师给予了戴老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让她在比赛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被校内培训教练认为是比赛型选手的戴老师就在各方努力的推动下一路突出重围,站上了决赛现场的讲台。
本次大赛,戴老师的参赛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直观性、趣味性相对较弱的科目,如何在有限的20分钟内让没有本专业背景的评委与自己达成共鸣,成为了戴老师遇到的又一挑战。在专业的限制下,戴老师抱着知难而上的勇气,在教学中采用贴近现实的例子启发学生,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了讲解。“我所讲的这门课程,能够很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也符合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就像戴老师在2020年6月1日的《南方日报•理论周刊》上发表的《夯实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基础》中所说,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特色,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培育学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
教学艺术 动态生成
一门好课,总会让人在“变化”中收获教与学的愉悦感、师与生互动的幸福感。“我是一名现场型的选手,只要站在讲台上就会很投入,甚至忘记所谓的教学法。”在戴一菲老师看来,教学就是一门艺术,当自己站上讲台后,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境之中,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对知识点有更加直观的体认,戴老师会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比如与古代传统绘画结合来分析文学问题,用更直观的方式引发同学们深入探索的兴趣。
戴老师说,自己研究的绘画与文学的相关性问题也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她最近发表的《唐代“凌波”“生尘”步态形塑及其诗画互文》被新加坡图文专家衣若芬和国内图文研究大咖赵宪章在朋友圈转载,认为角度新颖。之前在《文艺研究》发表的《唐代孤舟送别诗意与后世孤舟送别图》被搜狐网全文转载,点击量很高。戴老师认为,利用这一些被社会大众关注的艺术资源融入课堂,辅助教学,是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形象性的生动性的。课堂也会张弛有度,富有灵气,使教学艺术在动态中生成。戴老师坦言,自己在参加完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后,对以前所做的课程设计做了较大调整,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应对多元、变化的课堂。
科研与教学并重 修己达人
当问及这次比赛经历给戴老师在教学上带来了什么改变时,她更加确信,科研和教学并不矛盾,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我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大家,为学生提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让他们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戴老师认为,大学课程要有一定的高阶性,浅层次的知识点并不是课堂重点,因此教学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是思维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戴老师非常自豪。她在备赛阶段准备的十个参赛的教学片段均体现了基础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结合,每一个教学片段设计都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一方面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层层深入,揭示真相,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这一切离不开平日里在科研方面的刻苦钻研,戴老师曾获得2019年学院科研优秀个人奖,是对其在科研工作方面的肯定。
“站好讲台、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科研探索是教师对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应做的努力,也是教师的自我提升的要求,教学与科研应该齐头并进。”采访的尾声,戴老师吐露了自己作为一名广州大学青年教师的心声。
将科研的情怀融入务实的教学实践之中,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事业添砖加瓦,是初心,也是使命!
供稿:陈燕美 戴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