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广东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奖者彭雨晴老师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教师职业是她对自己最美的想象”。任教于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彭雨晴老师,在本届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佳绩,在采访过程中,她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形成的“四度空间”理念——态度、力度、深度、温度。
![](/__local/F/B2/DF/FD7C9F1EBFD827E555DD95BFF3E_17E1E2A9_6A370.png)
精益求精是成功的基础
“从网络比赛赛到现场决赛真都非常紧张,当我们选择参与的那一刻,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备赛。”由于疫情原因,今年校赛进行了改革,要求通过视频录制展现参赛老师讲课的状态。但彭老师认为,既然是录制课程,就应该以微视频课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评委看视频的过程变成看一档知识类电视节目的享受。为了制作一个精良的微课课程呈现给评委,她专程租借虚拟演播厅录制课程,并进行后期抠图、制作字幕、嵌入PPT等工作。“方法总比困难多”,彭老师不假思索,认真严谨的态度仿佛让人看到了备赛阶段对教学设计反复修改完善的她,风采尽显。谈及参赛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时,彭雨晴老师还提到了做教学设计时看着天渐渐亮起来的经历。“教学设计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永远在给自己挑毛病,而这个过程或许就是我寻求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团队是成功的支撑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广州师范学院新闻系,于2004年正式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广东最早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本科专业的院系,师资力量强大。分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夏清泉副院长对整个比赛过程予以极高重视,彭雨晴老师在访谈中也多次提及学校及新闻学院竞赛团队强大的力量。“授课案例需要具有时代性、时效性、正面性,是学院集众人之智帮助我不断打磨完善每一个授课案例和细节。”她认为广州大学播音系的专业基础一脉相承,播音创作基础教学团队在专业发展中不断深耕,打造了扎实的教学基础成果。“群策群力是我能够不断克服困难的重要因素,学院领导老师和学校教练团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与帮助。”
彭雨晴老师(右二)与教练团领队夏清泉副院长(左二)、教练肖思为(右一)、教练胡莹(左一)
同时,彭雨晴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倾情付出,学生也在她遇到难题时给予帮助。在准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过程中,是学生陪同她去租录制校赛课程的录影棚和设备,与她一起做视频后期的剪辑和字幕,协助她修改PPT。“我的学生是我的教学路上美好的陪伴,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寻求让学生变得更好的方法,也是我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历练,不断变得更好的一条最主要的道路。”
教学应有“四度空间”——态度、力度、深度、温度
22岁就走上大学讲台的彭雨晴老师,至今仍记得自己上第一堂课时的场景,甚至是学生们上课时所坐的位置。课堂上,彭老师会非常仔细地去感知学生上课时候的反馈,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包括他们的眼神和动作。在她看来,教学不是教师输出了多少内容,而是学生接受了多少内容,掌握了多少技能,领悟了多少知识。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使学生在自己的课上能有所收获,彭雨晴老师会把自己上课的过程录下来,以学生的身份去听自己讲课,然后不断改进,从传播的接受者的角度去调整自己作为传播者的表达。“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而后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彭老师也会与学生进行沟通,询问他们对于自己的课堂的看法,听取学生的意见,优化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彭雨晴老师牢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默默耕耘,言传身教;在生活中,她与学生亦师亦友,对于学生的学业和整体规划,总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建议学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的放矢,因为人生是一趟单行的列车,每个时间节点都有要完成的任务,需要不断推进。“Find something you love doing so much, that you will do it for free, then become so good at it that people will pay you to do it!找到一件你所热爱的事,并无偿地为它努力,等到你非常擅长的时候,会有人花钱请你做这件事。”彭雨晴老师认为,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教书育人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如今,彭老师执教鞭已经八年有余,但她在此次比赛中依然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竞赛和普通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平常教学是在脑海中构思教学设计而不是写出一个完整的提纲,但在比赛中要把它呈现出书面的内容,形成文本之后就会有更加细致的反思。”这次教学竞赛的经历让她对自己的教学思路更为明晰,也更加坚定不断打磨课程、实现典范性作用的教学理念。她认为,教学应当有“四度空间”——态度、力度、深度、温度。首先是态度,“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对待教师这一份职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这是最基本的态度。第二个是力度,教学准备需要深耕,精益求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PPT,反复打磨、反复演练是在课堂教学内容精良、表达畅达的基础。第三个是深度,本科教学要体现高阶性、前沿性、创新性,教学设计要有思想和学理的深度,同时也要兼顾共鸣性,做到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第四个是温度,艺术是以情感人的,教学也应当如此,以情感人,润物无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学无止境才能不断提升
“只有当你不断注入新的能量,才能给学生更多新鲜养分。”“通过这次比赛经历,我更加明确了播音主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彭老师正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传播学专业博士学位,一方面,她希望能够在这个传媒业风起云涌的网络传播时代,不断拓展把播音主持的教学的视野半径,融合口语传播与网络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彭老师对国际传播研究颇有兴趣,深造学习也是对其学术研究方向的深耕。她希望不断努力,力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突围。
2020年教师节,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左一)为彭雨晴等5名(左二至六)我校在广东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的获奖者颁发荣耀证书
人物简介
彭雨晴,201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后,来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系任教,目前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攻读传播学专业博士学位。她致力于主持传播及国际传播的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主讲《普通话语音》《播音创作基础》《新闻类电视节目主持》《综艺类电视节目主持》《节目主持人演播仪态训练》等课程;在《当代电影》《出版发行研究》《传媒》《出版广角》《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粤语海外传播与族群认同研究”等省部级及校级多项课题;担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市场研究中心(CTR)研究员,国家汉办赴美国东南部巡回艺术展演英文主持人。2020年获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广州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社科组一等奖(第一名)、广东省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广东省优秀指导老师奖,2018年获第十届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2016年获广东省微课教学大赛二等奖。
供稿:张煦、何国鸿、蔡丽丽
摄影:陈蔚一等